駱翰翔:奮斗是最美的姿態 ┃《浙商·僑音》封面人物
《浙商·僑音》雜志第15期上市啦!
對于遍布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5萬浙籍僑胞來說,《浙商·僑音》雜志是一份來自祖國家鄉的家書,新鮮出爐的第15期雜志有很多干貨亮點。本期封面人物采訪的是浙江創信科技產業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杭州歐美同學會第二屆理事駱翰翔,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視角去看看他的故事!
何謂企業家?1985年德魯克在經典之作《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中說,企業家是敢于承擔風險和責任,開創并領導了一項事業的人。
本文首發于《浙商·僑音》第15期,本刊首席記者張魯楠采寫
全文約 2933 字,細讀大約需要 16 分鐘
飛機降落在新西蘭奧克蘭國際機場的那一刻,2003年的春天,駱翰翔還不覺得“企業家”這三個字與日后的自己有多少聯系。
19年后的杭州濱江,云狐科技園,極具現代氣息的辦公樓鱗次櫛比,園內窗明幾凈,簡潔大方,駱翰翔創辦的杭州市級孵化器——浙江創信科技產業服務有限公司就坐落其中。
兩年,孵化近200家企業
“大家都說出國之后更愛國,等到自己真的站在異國的土地上,你就會深切地感受到。”在海外生活的那幾年,駱翰翔時常會懷念家鄉的點點滴滴,看到家鄉人就會覺得親切,時不時就要燉一鍋油豆腐燒肉,每當看到僑胞、留學生有困難總想伸出援助之手……談及對家的情懷,駱翰翔一說就停不下來。
回國創業的決定不是駱翰翔的一時興起。“我天生愛折騰,不安分。”談起自己回國創業的原因,駱翰翔笑了,回國的前一天晚上,他給自己列了一份清單,上面寫著:留學中介、外貿、建筑、互聯網。“其實,就是給自己列了回國后計劃從事或發展的方向,要打有準備的仗嘛!”
從外貿行業到玻璃幕墻再到進軍互聯網,駱翰翔在不同的領域激發著自己“創業”的潛質。
什么是孵化器?這個問題在2019年的某一天闖入駱翰翔的腦中。“孵化器被定義為‘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科技企業和企業家精神為宗旨,提供物理空間、共享設施和專業化服務的科技創業服務機構’”。駱翰翔為我們科普道。
在創業老兵駱翰翔眼里,資金、技術、資源、市場,都是關系初創企業生死存亡的痛點,“我自己創業這么多年,可以把積累的經驗告訴創業者,讓他們在創業的過程中節省時間、少走彎路。于是駱翰翔成了創孵行業的新入場者。
從0到1,他用短短2年時間打造杭州市級孵化器,“我們培育出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畢業18家企業,孵化了近200家企業。企業在取得自身發展的同時,也不斷煥新著杭州這座城市的產業活力。”駱翰翔頗為自豪。
在駱翰翔一直以來的定義里孵化器便是孵化未來。他給創信科產定下了一個核心四個方向的孵化理念,“以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培育服務為核心,從市場、投融資、政策、知識成果轉化四個方向,賦能中小企業的造血、補血、背書、“護城河”功能建設。
“自入駐以來,創信科產會想方設法找資源,幫助我們發展得更好,會給企業一種‘娘家人’的感覺。”采訪中,偶遇的一家入駐企業負責人語氣誠摯地告訴我們。
為了當好“娘家人”,駱翰翔對自己孵化團隊的要求是120分,一對一解決企業在創業中遇到的問題,為企業提供注冊認證、對接政策申報、協調資源、舉辦創業者沙龍,在一次次貼心且專業的服務中,對孵化器的操盤、對孵化器競爭力的錘煉以及對孵化器未來趨勢的把握早已清晰地呈現在駱翰翔的腦海中。
“未來已來,唯變不變。不斷變革的孵化器,才是我們擁抱未來的希望。”
“一帶一路”添磚加瓦人
2021年,幾內亞比紹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這個位于西非的國度西瀕大西洋,有著300公里的海岸線,也被稱為“腰果之國”。
疫情防控期間,一部紀錄片深深敲擊著駱翰翔的心,非洲公共衛生及醫療條件差,缺醫少藥現象嚴重。后來,他還特意查閱了相關數據,“目前非洲90%的國家缺少醫藥及器械制造業,超過95%的醫藥和器械產品依賴進口?,F在的非洲,太需要中國的醫療產品和技術了。”駱翰翔說,他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為中非合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為國內醫療企業扎根非洲鋪路,為中非企業合作牽線。駱翰翔覺得自己也能貢獻一份力量,憑借多年的海外經歷、僑的特有資源,他深入了解非洲當地的文化風俗、貿易習慣、法律法規等,積攢了不少人脈資源,“我們可以幫助浙江的醫療企業開拓非洲,走進非洲,既幫助企業拓展了新的空間,同時幫助非洲改善了醫療設施,助力當地經濟發展。”駱翰翔說。
2022年7月,中非智庫論壇第十一屆會議第一分論壇在浙江金華舉行,論壇以“‘一帶一路’倡議與中非發展融資合作”為主題,駱翰翔受幾內亞比紹大使館邀請,隨團參加。
“非洲大陸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遠端,是‘一帶一路’的重要一環,這次參會我們也做了許多民間和商務方面的交流與對接工作,目前正在積極推進雙方醫療產業合作的路徑。”駱翰翔深知,未來衛生健康領域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非友好合作的新亮點和新機遇。“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布局,未來我們打算做一個醫療類的專業性孵化器。”發揮自己的力量與優勢,為“一帶一路”不斷“添磚加瓦”是駱翰翔的正在進行時。
一份未來清單
就像回國前給自己列的那份清單一樣,駱翰翔給五年后自己也列了一份愿景清單:以中小企業培育為核心,服務僑和留學生;建立孵化企業數據庫;建立海外孵化基地。”
“因為我自己是從留學生、創業者這個身份過來的,我明白大家回國初期的迷茫感。”駱翰翔孵化器所在的杭州高新區(濱江),有涉僑人士1.2萬余人,涉僑企業1500余家,已然成為歸僑創業聚集區,越來越多的僑胞、留學生走在了“回家的路上”。“我們會為大家回歸‘浙’里提供一些幫助,比如做一些就業政策,就業環境的宣導,提供一些免費的咨詢服務,讓海外留學生回國的路更順,找到創業的方向。”駱翰翔說。
建立孵化企業數據庫和海外孵化基地是駱翰翔深刻在腦中,一直想做的事情。“數據就像石油,我們需要有個石油提煉廠,而數據庫就是數據煉油廠。”駱翰翔表示,孵化企業通過數據治理讓數據成為一種可用、有價值的資源。“通過數據庫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孵化企業各個成長階段,從而做出更準確的分析,找到最合適的路徑,為提升企業存活率貢獻一份力量。”
海外孵化基地是駱翰翔未來幾年著力要打造的“大工程”。“有了海外孵化基地后,就能在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國內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為浙江在全球攬才版圖上建立起一一座“橋頭堡”,駱翰翔信心滿滿。“接下來,我們想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地先將點慢慢建立起來。”
新僑鄉,新僑崛起
“詩畫江南”的杭州并不是傳統僑鄉,但新僑商迅猛發展,連續多年人才、海外人才、互聯網人才凈流入率保持全國第一,而且連續11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杭州“新僑之鄉”的稱謂實至名歸。早在2011僑界海外精英創業創新峰會的開幕式上,時任中國僑聯主席林軍親手為杭州頒發“新僑回國創業示范基地”的牌匾。“在我看來,杭州是浙江省乃至全國對新僑最具有吸引力的創業城市之一。”駱翰翔說。
創新創業是最奪目的奮斗姿態。從一名創業者轉換為創業孵化人,駱翰翔最大的感受就是“操心”,因為身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
“創新之后,我認為是責任。一個是個人對家庭的責任一個是企業對社會的責任,”駱翰翔明白責任感能夠成就品質,責任感也可以創造價值。在年輕新僑不斷涌現的杭州,駱翰翔也有著屬于新僑的責任與擔當。
在他看來,新僑這個群體,有著國際化的思維和視野。“大家回國以后,有的創辦企業,有的在學術上越加深耕,在各自的領域都有一些獨特的優勢。我本身也參加了僑商會,大家常常會一塊交流,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講好浙江故事,讓越來越多的海歸創業者來浙江創業、發展。”
正是海外留學的經歷,帶給駱翰翔更多思考,先進的管理理念、不忘初心的精神,讓他的團隊取得了傲人的成績,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駱翰翔一直提到聚力打造的完善的中小企業孵化培育體系,才是他更大的目標。在駱翰翔心中,月是故鄉明,“浙”里才是他能真正腳踏實地、奔赴星辰大海的地方。
僑音融媒體中心首席記者張魯楠